异常行为和非异常行为

2020-05-19

儿童任何的、 怕是次数很少、性质不严重的不良行为,也是我们改变的对象。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儿童的行为是不是异常比较容易判断,但是,要想给出儿童行为异常的确切定义,还是很困难的。

如有需要请致电我们星语特教机构。

一般情况下,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否异常:

(1)儿童的年龄。

年龄小的幼儿当众撒尿,并不被看成是异常行为;但是,如果已经上小学的儿童还当众撒尿,就应该被看成是异常了。

(2)具体的场合或情景。

在一定场合下是正常的行为,在另外的场合下不一定正常,如孩子在游戏时骑在爸爸的脖子上不是异常的,但是,当家中有重要的客人时,孩子还想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就应该看成是异常了。

(3)行为发生的频率。

偶尔发生的不良行为,一般不算做异常行为,但是经常发生不良行为就是异常了。偶尔出现一次攻击他人的行为并不异常,但是经常出现则是异常。

(4)行为的性质。

有些行为即使出现的次数很少,也要当做异常行为,如偷盗等犯罪行为;另外一些行为,如吃饭时吧嗒嘴巴,尽管不雅观,但是经常发生,也可以不看做异常行为。

(5)行为的后果。

判断儿童的行为是否异常,还要看行为是否能够影响他人或影响自己的学习或发展,是否引起自己的不快。如果是,就可以归于行为异常中,这是在实际工作中判断行为是否异常的重要标准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观点是从行为改变的学术立场来看的。而在实际工作中,从教育的角度--包括家庭教育,由于我们要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那么,儿童任何的、哪怕是次数很少、性质不严重的不良行为,如吃饭摇头是脑等,也是我们改变、注意的对象,这一点要格外注意。

儿童的异常行为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一是指行为不足。这往往是指儿童应该有的行为没有,或者说外界环境期望有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来没有发生。例如,儿童很少和别人说话甚至不说话,自己不乐意和小朋友玩耍,到了生活该自理的年龄还不会穿衣、吃饭,等等,都属于行为不足异常。

二是指行为过度。这往往是指某一类行为没有节制地出现。如人来疯,上课时打闹、不遵守纪律,见了任何一个人都点头哈腰地打招呼,等等,都属于行为过度异常。

三是指行为不恰当。此处的行为不恰当,专门指有些行为在不该出现的寸侯出现了,或者说期望的行为却在不适宜的场合出现。如生气了摔东西、殴打小动物,在欢乐时反而哭泣,在悲哀时反而大笑,等等,都属于行为不

恰当。

实际上,这些行为问题可以表现在儿童生活、学习、交往的方方面面。

如日常生活中的骂人、打人,日常学习中不会学习的方法、逃学、不按时完成作业,与人交往中的惧怕见人、和同伴合不来以及各种古怪行为,如过分要求干净,严重失眠,感觉生活没有意思等等。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