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问题行为的心源分析与干预办法(1)

2019-06-08

几种问题行为的心源分析与干预办法(1)

下面以孤独症的一些具体行为为例,进行简要的心理源分析及对策探讨。应注意这里提到的心理源只是一种可能性,行为矫正时一定要因人而异。

1、 固定不变的行为

亦称“同一性行为”。孤独症患儿普遍存在固定不变的行为(国外统计报道指出出现率在70 %以上,国内报道为50 %左右),其表现形式多样。比如固定某种家居陈设,长期固定穿某件衣服,固定走同一条路线回家,固定吃某种食物,固定坐某个地方。这些有的表现隐秘或不影响他人, 一般不需过多干预;有的则对生活适应有一定阻碍甚至带来较大的不良结果,这就需要积极寻找其根源并加以调控。下面以拒绝家里来客人、见来人就叫嚷不停或不与外人同桌吃饭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心理源一)本身疾病导致应对环境能力弱,难以接受新异刺激和环境的轻微变化。

孤独症患儿因本身疾病导致认知能力差、认知过程相对较长,通过认知一旦掌握了某种做事程序和了解了某种环境就很难接受变化,即有限的能力造成他们只能较好地应对熟悉的、有序的坏境,有所改变不能令其接受而表现为异常的情绪状态。

【对策1】从根本上提高环境应对能力。首先在充分理解这些特殊表现是疾病带来的,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地、适当地培养其应对环境的能力,尽可能创造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时机。要注意开始训练时选好场合,带他去人少、不嘈杂、不拥挤、地方相对较小、新异刺激相对较少的地方,这样容易令其接受;其次要随时鼓励他积极主动参与,,尽可能选配一个小伙伴带领他玩儿,并注意教给他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如想要别人的玩具怎么办,想和别人一起玩怎么办,怎么能把玩具借给别人,等等。与其他儿童交往对多数孤独症患儿都有困难,虽然有些儿童在家里能应对很多事情,这主要是有熟悉的环境和家人的理解,一旦环境有所改变,就不能很好适应,这为他们走向社会生活设置了障碍,因此带他们多参与社会活动是必须的。

【对策2】有意识地设计训练场景或预先做好精心安排。比如家里要来客人,如果可能要先拿客人的照片让他认识。又比如要带他去逛商场,就先带他去商场买喜欢的东西,尽量减少不利刺激的影响。家里来客人时,要把爱吃的饭菜放他面前或亲人陪伴左右,尽量不不改变他的座位,等等。及时告知儿童该做什么或怎么做,做对了及时奖励,避免当众批评,因为这些不愉快的体验只能增加他的焦虑和对这种环境的反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要注意避免一次性给予过多、过强的新异刺激。随着其理解能力的提高,适应能力也逐渐增强,固定行为的影响也会逐渐减少。

(心理源二)受以往失败经验和不良体验的干扰环境变化都会引起他们不知所措或做出看似怪异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会被制止、斥责甚至惩罚,这只能造成更加反感环境变化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其失败等不良的情绪体验困扰他们。比如前面提到的来客人时要避免使其遭到批评指责,坐公共汽车时避免挤撞,穿新衣服时避免有不良皮肤感觉,等等。

【对策1】奖励正确反应,淡化不正确反应。如客人刚入门时他不吵闹就马上表扬他、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果轻微叫嚷也不予理睬,而由亲人陪他去做有关事情,如关门、端水、递东西等,在来人时要使其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要注意不要怕当着客人的面给儿童实物奖励。当环境改变或行为习惯的最初形成时必须有奖励,当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时应适当地撤掉奖励。也不要干脆不让他见客人,这样会减少其训练机会,实际上阻碍了他进入社会生活。在带他外出会客、进餐时也要做到这样。

【对策2】在预先告知情境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其有一定的安全感。比如与客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不强迫他马上与客人打招呼,可以通过让客人给他喜欢的物品等方式来完成初次沟通,然后再要求他打招呼。要注意用诱导的方法自然地、宽松地让他接受环境变化。这一行为的产生与病症本身有一定关系,也与家长教导策略有关。要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反应模式,就要做到不批评、淡化儿童的固有行为,多给他提供训练的机会和宽阔的心理空间,即避免过多的新异刺激造成的心理压力、避免成人不相容的态度和情绪、及时提供奖励、及时提供辅助或指导(告知应该做什么),这样会大大降低其发生率。

2、 重复奇特的动作和语言

这类行为是孤独症固有的(国外报道发生率在50 %以上,国内有的统计在77 %以上), 尤其以奇特的手部动作和固定化的语言最为普遍。重复语言形式多样,有的重复最后一个词,有的重复一句话,有的重复句型,等等。

(心理源一)喜欢某种刺激和消遣方式,进行自我安慰或自我愉悦的一种活动。当儿童无所事事时往往会玩自己的手、玩自己的语言(即把有限的语言当做一种物品来操作), 以便进行自我安慰。因其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贫乏,所以给人一种重复刻板的印象。而正常儿童掌握了多种玩的技能,因此这种行为较少。

【对策1】教给他尽可能多样的消遣娱乐方式,为培养基本的专业技能打基础。比如一个儿童爱听水声和玩水,善于把一碗水从高处倒人另一碗中,我们就可以训练他刷锅刷碗、沏茶倒水等服务技能,为其生活适应和职业训练做准备。如果断然制止就会导致其产生其他刻板行为或引发不良情绪。像这种不影响他人、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行为应当加以利用、引导。

【对策2】适当允许保留一定的自由活动的方式,不可简单粗暴地拒绝。有些行为虽然特殊,但没有破坏性,不需剥夺,因为他们的闲暇时间多,所以要充分理解他们的自由活动方式。

【对策3】必要时利用转移注意力或替代等方法来进行适当的干预,缩短这种行为的持续时间。比如儿童老重复某个广告词,我们也可以模仿他重复着的词,目的是引起他的注意,然后提出要求,使其注意力转移到所要求的语言学习中去。

(心理源二)对外界环境刺激不知如何应答时的一种直接的机械的反应模式。当儿童非常高兴、着急又不能准确表达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重复的动作和语言,这只是他们特有的行为表现形式,特别是重复和模仿他人的话语更是由于这种原因。

【对策1】在不批评和否定的前提下,提供正确的反应模式让他模仿。如儿童总模仿问句“你叫什么名字”,就可以安排父亲提问,母亲马上回答“我叫某某”。母亲和患儿站在一起,面对提问者,目的是让患儿重复“我叫某某”。如患儿没有反应则再对他耳语一次。患儿只要说出“我”的口形而不是重复“你叫”等字就给予奖励,要了解重复语言的原因往往是不如何作答。

【对策2】以有意的动作或语言替代无意的动作或语言,比如儿童胡乱地挥手,就可以教他做“再见”的动作。还可以教他说有关的话,或者是辅助儿童做手指操、拍手游戏,或者把手绢、毛巾等物品塞在他手里做相关动作,正确后马上奖励。总之,这一行为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控,不能武断干顶,适当允许其存在是必要的。

3、 破坏性行为

儿童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性行为较多(一般报道发生率在25 %以上),表现形式各异。轻的发脾气、尖叫、撕东西,重的伤人毁物,对社会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此种行为的出现与教育方式方法有一定的关系,对这种行为必须端正认识、加强矫正力度。

(心理源一),一种消磨时间、寻找快感的方式。

【对策1】提供适当的玩具和多样玩法,以正当的渤游戏占用空闲时间。这与前面所提到的他们闲暇时间多、不知道如何利用、无所事事后出现烦闷感觉有关系。胡涂乱抹、碰撞砸碎等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一种乐趣,比如他们非常喜欢听砸碎玻璃制品的声音。一方面可以用带声响的安全的塑料制品让其扔掉,同时可以做一些抛物活动同样能满足他的快感,以正当的游戏来替代,降低此行为的破坏性、不安全性。

【对策2】及时奖励正当的行为,及时发现破坏行为中出现的好行为的苗头和停顿的意向,即刻给予奖励。

【对策3】适当给予惩罚主要是行动限制和剥夺奖励物、喜好物等。

【对策4】干扰破坏活动,转移注意力。如在家里搞破坏就带他外出或放喜欢的音乐呈现喜欢的玩具等。

(心理源二)要求未满足的一种发泄手段或某种要求的不当的表达方式。儿童的想法不能正确地表达,或是表达了而没有被正确理解,或是表达了而没有得到满足时都可能出现此种行为。比如有个儿童总在厕所门前尖叫不止,直到带他进去为止。

【对策1】寻找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想法,正确地理解它,及时满足足正当要求。要善于观察儿童和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考虑它的需求,及时地满足他的合理需要,以减轻这种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次数。比如对上例中所说的尖叫行为观察的结果是他害怕上厕所。而消除这种害怕是有人拉着他的手进厕所,但他又不知道如何寻找帮助就采用了尖叫方式,一次成功后会养成了这种习惯。了解原因后可以让大人主动地带他去厕所,不尖叫就表扬,轻微尖叫应该忽略,以后逐渐改成由同龄人带他去,而且尽量避免厕所环境过于嘈杂。经过一段时间,他有了较良好的体验并熟悉了该程序和环境后就彻底改掉了该行为。

【对策2】指导他正确地发泄不满情绪,逐渐使他明白某种破坏行为不能解决问题,并告知应该怎么办。

【对策3】尽可能使他认识此类行为的恶果,适当惩罚。比如摔东西就剥夺他喜好的物品,罚他打扫卫生、干其他的苦活累活(一般是运动类);如果打人就要有一定的行为限制,并让他赔礼道歉,也可以采用干苦活累活的方式耗散他多余的精力。

【对策4】对于无意性的破坏要尽量帮他找到更好的疏导方法、发泄法,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随时提供适当的、喜欢的任务,尽量避免过分关注和粗暴的惩罚。这种行为因涉及伤害自身和他人,所以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可以采用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制、惩罚法等,必要时可结合药物治疗。总之要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针对原因进行干预。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