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持续有效的家庭治疗训练两者必不可少。
其中最重要的是早期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其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有强烈的爱心、耐心,能够较为平静的接受孩子目前的状况,愿意给孩子制定有效执行恰当的规则,对治疗持之以恒,使患儿大多数时候处于稳定的、友好的社会环境当中;最后,家长也需要能够接受针对症状的辅助药物治疗,愿意从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中寻求必要的社会支持。
所以,家长要尽可能早的带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让孩子熟悉各种感觉、知觉、语言、行为训练的模式和内容,保证康复训练的系统、严格和科学。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努力熟悉和掌握相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如果患儿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治疗和训练,家长一开始就自己带着孩子训练,往往会因为理解错误儿对孩子进行错误的训练,使训练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同时,家长也无法应对训练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孩子接受1年左右的康复训练之后,家长学会了更为专业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师建立了稳定的咨询合作关系,则能够在以后的家庭康复训练过程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孤独症神经生理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患儿心理缺陷理论成为孤独症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家庭康复训练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重视。
这一理论认为,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因此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分享感觉和经验,以致无法形成感情链接和亲密关系。如果父母能够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的的训练,在配合孩子的活动中不断的制造变化、惊喜、困难,引导孩子建立问题解决模式,这将有助于患儿处于稳定安全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中。而且,训练活动不要**于固定的教室和教学时间,而应在日常生活的任何时间和任何角落,这样的的训练更为真实,也就更为有效。
如果早期的训练得当,那些高功能的的孤独症患儿有可能进入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成长,就像**例被诊断的患者那样。另外,那些状况没有那么好,但是有一定沟通能力的患儿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专业的康复训练专家的指导下,进入普通学校,有利于患儿语言、社会能力的发展。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真诚地面对孩子和现实,孩子还是有可能独立甚至正常生活的。
当家长发现孩子在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语言发育落后或者自言自语、语言刻板单调;动作刻板重复,过度依赖某个外物;对重复播出的电视广告过度关注等现象的时候,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就医。
但是,及时就医并不意味着马上治愈。有的家长操之过急,带着孩子在各种治疗机构穿梭,以求证孩子到底是不是得了孤独症。有的家长频繁更换治疗方案,希望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容易使孩子对治疗产生反感。事实上,孤独症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过度焦虑很容易让孩子失去治疗的耐心。专业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只有专业、系统、个性化的治疗才能达到有效的干预。除了专业的治疗,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及营造的氛围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长如何与孤独症的孩子相处,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1、耐心使最重要的。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刻板行为无法接受,急于使用各种方法试图去纠正,这样做的的结果往往引起孩子的反感。更多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语言障碍不知所措。如果能给孩子时间,家长使能够从孩子无序的语言中听出点什么的。在孩子的刻板行为中等待机会,家长还是有可能找到一丝改变的机会,也许能够慢慢为孩子撬开一扇小窗。
2、把孩子当成正常的孩子来对待,给予相应的教育。让孩子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穿衣服、吃饭,自己清洁;分阶段、小步骤慢慢学习适应环境,与人配合。但同时也要降低标准,例如对待3岁的孩子,可以按照2岁孩子标准引导要求他。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只要付出耐心和时间,孩子就有可能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3、家长要与孩子建立持续稳定的爱的关系。孩子愿意和父母亲近,学习双亲的手势、动作、语言、表情以及表达模式和技巧,成功体验和温暖的感觉会使孩子对交流感兴趣。如果家长接受孩子的不同,愿意带孩子与合适的小伙伴交流,也能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
4、孤独症孩子的语言能力欠缺,学说话是家长不能回避的重要事情。因此,家长要时刻和孩子说话。前期可以把模仿父母的嘴部动作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模仿张嘴、闭嘴、收伸舌、模仿发音等,锻炼孩子唇、舌等的灵活性;学习拍手、摆手等表达性动作,让孩子能够初步理解语言及交流的含义;进而借助孩子亲近的人、喜欢的玩具、爱吃的食物等入手,让孩子逐步实现交流和沟通。
对于孩子的刻板行为,父母也不要一味厌倦。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创造一个能够与现实连接的氛围,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及时传达给孩子,借助多方面的信息刺激,消减孩子的刻板行为。总之,和孩子一起面对和接受孤独症的存在,找到有效的办法,是有可能慢慢引领孩子走出孤独,迎接家人的拥抱的。